轉換性障礙的癥狀是什么?轉換性障礙怎么治療?

轉換性障礙

  分離(轉換)性障礙是一類由明顯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、內心沖突、情緒激動、暗示或自我暗示,和作用于易病個體所導致的以解離和轉換癥狀為主的精神疾病。轉換癥狀又稱為癔癥性軀體癥狀,是指病人將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沖突時所產生的不快,以各種各樣軀體癥狀的方式表現出來。它可以出現類似任何疾病的癥狀表現,故有人把癔癥喻為“偉大的疾病”或“疾病模仿家”。主要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癥狀,意識范圍縮小,暗示性強,選擇性遺忘或情感爆發等精神癥狀,但不能查出相應的器質性損害作為其病理基礎。

目錄

1.轉換性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2.轉換性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3.轉換性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
4.轉換性障礙應該如何預防
5.轉換性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6.轉換性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
7.西醫治療轉換性障礙的常規方法

1.轉換性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
  轉換性障礙是由精神因素,如生活事件、內心沖突、暗示或自我暗示,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。本病病因具體如下。

  1、精神心理因素:轉換性障礙的病因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,各種不愉快的心境,氣憤、委屈、驚恐、羞愧、困窘、悲傷等精神創傷,常是初次發病的誘因。特別是精神緊張、恐懼是引發本病的重要因素,這在戰斗中發生的急性癔癥性反應特別明顯。而童年期的創傷性經歷,如遭受精神虐待,軀體或性的摧殘,則是成年后發生轉換性和分離性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少數病人多次發病后可無明顯誘因,而以后因聯想或重新體驗初次發作的情感可再發病,且多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。

  2、易感素質:軀體化障礙的發病與精神因素關系多不明顯。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癥,或引發何種類型癔癥與患者的生理心理素質有關。有易感素質者遇較輕刺激易發本病。本病患者具癔癥性格特征者約占49.8%。

  3、器質性因素:曾有研究發現,該病患者中,約2/3伴有腦部疾病或曾有器質性腦病。32%的患者曾有神經系統疾病,特別是癲癇病史。

  4、遺傳因素:本病的遺傳學研究結果頗不一致。有研究發現該病部分患者有遺傳素質,

  5、社會文化素質:如風俗習慣、宗教信仰、生活習慣等,對本病的發生與發作形式及癥狀表現等也有一定影響。

2.轉換性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
  轉換性障礙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隨意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。轉換性障礙通常是由于精神壓力因素過大等原因所造成的,無特殊并發癥。

3.轉換性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

  

  轉換性障礙主要表現為隨意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,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某種神經系統或軀體疾病,但體格檢查,神經系統檢查和實驗室檢查,都不能發現其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,其癥狀和體征不符合神經系統解剖生理特征,而被認為是患者不能解決的內心沖突和愿望具有象征意義的轉換,可有以下常見類型。

  一、運動障礙:可表現為動作減少、增多或異常運動。

  1、癱瘓:可表現單癱,截癱或偏癱,檢查不能發現神經系統損害證據,可表現為單癱、偏癱、截癱、四肢癱瘓(以下肢多見),伴有肌張力增強或弛緩。有肌張力增強者常固定于某種姿勢,被動活動時出現明顯抵抗,但不符合解剖特點,常以關節為界。要求癱瘓肢體運動時,可發現拮抗肌肉收縮,將癱瘓肢體上抬,檢查者突然放手時,癱瘓肢體徐徐落下,而不與中樞性癱瘓遠端重于近端。周圍性癱瘓近端重于遠端的特點相符,下肢癱瘓,腿被拖著走,而不是借髖部力量先將腿甩到前面,雖走路歪斜,但會支撐,很少跌倒。下肢癱瘓者臥位時下肢活動自如,但不能站立行走,如扶之行走,則比真正器質性患者還要困難,但當患者確信旁邊無人時,則行走很好。慢性病例可有肢體攣縮或呈現失用性肌萎縮,但沒有提示器質性病變的肌張力及腱反射改變或陽性病理反應。

  2、肢體震顫、抽動和肌陣攣:表現為肢體粗大顫動或不規則抽動,肌陣攣則為一群肌肉的快速抽動,類似舞蹈樣動作。

  3、起立不能,步行不能:患者雙下肢可活動,但不能站立,扶起則需人支撐,否則向一側傾倒。也不能起步行走或行走時雙足并攏,呈雀躍狀跳行。

  4、緘默癥、失音癥:患者不用言語表達意見或回答問題,但可用書寫或手勢與人交談,稱緘默癥。想說話,但發不出聲音,或只能用耳語或嘶啞的聲音交談時,則稱失音癥。檢查神經系統和發音器官,無器質性病變,也無其他精神病癥狀存在。

  二、痙攣障礙:常于情緒激動或受到暗示時突然發生,緩慢倒地或臥于床上,呼之不應,全身僵直,肢體一陣陣抖動,或在床上翻滾,或呈角弓反張姿勢,呼吸時急時停,可有揪衣服、抓頭發、捶胸、咬人等動作。有的表情痛苦,雙眼噙淚,但無咬破舌頭或大小便失禁,大多歷時數十分鐘,癥狀緩解。

  三、抽搐大發作:發病前常有明顯的心理誘因,抽搐發作無規律性,沒有強直及陣攣期,常為腕關節、掌指關節屈曲,指骨間關節伸直,拇指內收,下肢伸直或全身強硬,肢體陣發性亂抖、亂動。發作可伴哭叫,呼吸呈陣發性加快,臉色略潮紅,無尿失禁,不咬舌,發作時瞳孔大小正常。角膜反射存在,甚至反而敏感,意識雖似不清,但可受暗示使抽搐暫停,發作后期肢體不是松弛,而大多為有力的抵抗被動運動。無病理反射,如發作后期出現陽性跖反射者,提示器質性病變,一般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或數小時之久,

  四、聽覺障礙:多表現為突然聽力喪失,電測聽和聽誘發電位檢查正常,失聲、失語但沒有聲帶,舌、喉部肌肉麻痹,咳嗽時發音正常,還能輕聲耳語。.

  五、視覺障礙:可表現為弱視、失明、管窺、同心性視野縮小、單眼復視,常突然發生,也可經過治療,突然恢復正常。癔癥性失明病例,視覺誘發電位正常。

  六、感覺障礙:可表現為軀體感覺缺失、過敏或異常,或特殊感覺障礙。

  1、感覺缺失:表現為局部或全身皮膚缺乏感覺,或為半身鎮痛,或呈手套、襪套型感覺缺失,其范圍與神經分布不相一致。缺失的感覺可為痛覺、觸覺、溫覺、冷覺。

  2、感覺過敏:表現為皮膚局部對觸摸特別敏感,輕微的撫摸可引起劇烈疼痛。

  3、感覺異常:如患者常感到咽部有異物感或梗阻感,咽喉部檢查不能發現異常;稱為癔癥球,但應注意與莖突過長引起的莖突綜合征鑒別,后者可通過咽部觸摸或X線照片加以證實。

  

4.轉換性障礙應該如何預防

  轉換性障礙的預防要強調健康良好個性的養成。個體性格形成的條件是多方面的。其中,后天環境中的不良因素,在兒童性格障礙與行為障礙的發展形成中,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最常見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時期的精神創傷,不正當的教養方法,不和諧的家庭生活,以及外界環境的有害影響。為此,要防止性格反常發展和其他精神異常的發生,就必須重視兒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。

  1、重視精神健康必須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開始,鑒于兒童早期的性格發展每每決定著其后來的個性特征,因此,個體的精神衛生,首先應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做起。兒童時期也是為身心健康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時刻。

  2、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問題。家庭是兒童生活與活動的主要場所,兒童富于模仿性,易于接受周圍人的熏陶。故家庭生活的氣氛,家庭成員的關系及其對兒童的教育方法,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。為此,家庭應與學校配合,要對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,培養他們愛勞動、愛集體的品德與作風,養成誠實、坦白、堅強、勇敢和開朗的性格。

  3、要早期發現和及時糾正一些神經精神障礙,發生在兒童時期的神經精神功能失調,時常由個別癥狀開始的。如口吃、遺尿、抽動、神經性嘔吐和睡眠障礙等。兒童時期的行為障礙,往往表現為孤僻、遲鈍、沖動性行為或多動癥等。這些情況,如經早期發現及時確診、處理得當的話,有相當多的病例是可以獲得及時矯正和治愈的。

5.轉換性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
  轉換性障礙的診斷主要是依靠臨床表現,主要表現為隨意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。轉換性障礙.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。

6.轉換性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

  轉換性障礙患者平時需要注意避免有各種不愉快的心境,氣憤、委屈、驚恐、羞愧、困窘、悲傷等精神創傷的出現,避免家人的刺激。由于經常性發作需要補充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,尤其是需要適當的多吃一些禽蛋和肉類、乳制品、大豆類的食物,多吃豬血、豬肝、紅棗、菠菜等食物,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避免抽煙喝酒為宜。

7.西醫治療轉換性障礙的常規方法

  早期充分治療對防止癥狀反復發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,應予以強調。初次發病者,合理的解釋,說明癥狀與心因和個性特征的聯系,配合理療和語言暗示,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。病程已數周,有反復發作傾向者,宜根據病情,制訂精神治療與藥物和物理治療相配合的整體治療計劃。不宜匆忙、草率采取簡單的語言暗示。盡管暗示療法當時有效,但以后容易復發,或出現新的癥狀,取代原來的癥狀。

  其次,需要注意的是,在診斷基本明確以后,應盡可能避免反復檢查,過多的不必要的檢查,往往會使病情進一步復雜化。在詢問病史或進行檢查的過程中,不恰當的提示,可使患者出現一些新的癥狀和體征。

  再次,在接觸病人和治療過程中應避免環境中的不良暗示。過多的人圍觀、對癥狀過分關注,對患者病情發展表現出強烈的緊張不安,都會使患者尋求注意的傾向增強,從而使病情惡化。

  心理治療是治療這類疾病的基本措施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。

  一、暗示療法:是消除轉換障礙的有效措施,特別適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。可分為覺醒時暗示和催眠暗示兩種。患者迫切要求治療者,在覺醒狀態下,通過語言暗示,或配合適當理療、針刺或按摩,即可取得良好效果。病程較長,病因不甚明確的病例,往往需要借助藥物或語言催眠療法,消除患者的心理阻力,才能取得較好效果。

  1、覺醒時暗示:治療開始時醫生應向患者說明檢查的結果,然后用簡短、明確的語言向患者解釋他的疾病是一種短暫的神經功能障礙。

  2、催眠暗示:治療開始前先進行催眠感受性檢驗,檢驗的方法有多種,可選擇其中1~2種以確定患者是否適于語言催眠。

  二、催眠療法:除用于增強暗示感受性,消除轉換癥狀外,尚可用以治療分離性遺忘癥、多重人格、緘默癥、木僵狀態以及情緒受到傷害或壓抑的患者。在催眠狀態下,可使被遺忘的創傷性體驗重現,受到壓抑的情緒獲得釋放,從而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。在催眠或覺醒狀態下,引導患者傾訴其內心苦悶,使受到傷害或壓抑的情緒向外宣泄的治療方法,稱為疏泄療法(catharsis)。對情緒障礙突出的患者可收到良好效果。

  三、解釋性心理療法:主要目的在于引導患者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,認識疾病的性質,幫助患者分析個性存在的缺陷,以及克服個性缺陷的途徑和方法。適用于除癔癥性精神病發病期之外的各種類型。